简要描述:你们家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吗? "孩子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兴致勃勃,而对学习毫无动力。"、"求学求学,现在不是孩子求学,是我求着孩子学!"、"起床上学全靠催,作业完成全靠盯。"、"孩子作业拖拉、学习不主动、不自律、学习喊苦、躺平摆烂……" 这是很多家长在和孩子"斗法"之后的心理写照,明明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我们用尽浑身解数让孩子学习,可到最后他却...
发布时间:2023-12-20
"孩子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兴致勃勃,而对学习毫无动力。"、"求学求学,现在不是孩子求学,是我求着孩子学!"、"起床上学全靠催,作业完成全靠盯。"、"孩子作业拖拉、学习不主动、不自律、学习喊苦、躺平摆烂……"
这是很多家长在和孩子"斗法"之后的心理写照,明明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我们用尽浑身解数让孩子学习,可到最后他却满腹委屈,免不了一场亲子大战,惹得身心俱疲。
对此,我们首先应该明确,如果没有唤醒孩子的学习动力,就算做得再多都是越姐代庖。
那孩子为什么会缺乏学习动力,我们又该如何唤醒它呢?
孩子为什么缺乏学习动力?
缺乏归属感
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归属感来自父母接纳、认同和包容。
当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庭中被关注、被理解、被认可时,他的归属感就会获得 底部分满足,认为爸爸妈妈正在爱着他,他便会努力保持自己最好的状态,其中就包括主动学习。
如果孩子认为家长一直在"挑刺",觉得家长看不到自己的优点,便会有"破罐子破摔"的心理
"就算我改好了,爸爸妈妈还是会认为我会拖延的。"
缺乏成就感
即"我能行"感,当孩子通过努力后,成绩没有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提高,他们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,产生无助感,开始逃避学习,于是开始玩电脑游戏、看电视、与父母冷战闹情绪、学习无目标无计划……
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学习没动力的表现。面对这些现象,我们可以先平静下来不急着给孩子"贴标签",认为孩子学不努力,不争气,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,做恰当的有效引导。那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?
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力?
家长引航﹣﹣让学习变得更富温情
孩子这次月考成绩倒退,成绩不好,并不全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。
可能是因为孩子遇上了学习的"高原反应",他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,形成了"思维定势"。
使得自己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,感受不到自己的进步,甚至觉得有些倒退。
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家长在面对孩子成绩不如意时保持平静,了解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鼓励,不是责怪而是关心。所以我们可以先引导孩子乐观应对每次考试结果。
例如孩子正因为这次数学没考好而烦恼,我们可以这样说
"很高兴,你告诉我……这件事"
"关于……你做得很棒,真为你骄傲""没事的宝贝,这不是高考。""太好了,通过这次考试,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了。"
当孩子学会了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失败,那么他便不容易被失败打倒,也就不存在所谓动力不足的问题了。与此同时孩子也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包容和爱,更容易获得归属感,从而继续主动学习,保持自己最好的状态。
自主安排﹣﹣让学习变得更可控
大树之下无芳草,伤于多阴也。享受大树凉荫时也意味着失去了阳光的温暖。
如果我们总是替孩子安排学习进程、用打骂赶的方式催促孩子学习,可能会打乱孩子的学习节奏,让孩子在学习上失去自主掌控感,认为是"为父母而学"。
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将自主感还给孩子,弱化家长的角色,让孩子自己说了算。例如,在一档综艺节目中,
演员胡可说:
"我只有在我儿子面前我才会撒娇。一定要懂得弱化妈妈的角色,在儿子面前示弱,让你的儿子有机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。"
所以在节目里,胡可经常会和儿子示弱:
"大安吉,妈妈有些辛苦,你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弟弟吗?
正是胡可的这种示弱,才让安吉变成了人人夸赞的"小暖男",不仅懂得照顾弟弟还很体贴妈妈。
我们也可以像胡可一样张弛有度,弱化自己家长的角色,我们可以这样说:
"宝贝,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,你自己来规划,遇到困难再来问妈妈就好。通过让孩子自己行动,掌握自主感,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。
兴趣开启﹣﹣让学习变得有意思
"兴趣是最好的老师",喜欢是努力的理由。
为什么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?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游戏的设计思路:通过让玩家完成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,并给予即时反馈(积分、升级等),让玩家获得相应的认可,体验成功后的愉悦感和满足感。
青少年不是迷恋游戏本身,而是迷恋游戏带来的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。
所以我们可以借鉴游戏的设计思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:帮助孩子将学习的大目标转化成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,例如让孩子进行每日学习规划,在孩子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时给予正向的反馈和帮助。
我们可以这样说:"哇,宝贝你的效率好高呀""太棒啦,你完成了所有任务,妈给你鼓掌"。
通过这样的模式,孩子可以体验成就感,以激励孩子不断追求新的学习挑战。
得寸进尺﹣﹣让孩子学习于无形
登门槛效应"又称"得寸进尺效应",不这样一种现象:
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,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,很容易遭到拒绝;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,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,则更容易达到目标。
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:到A、B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"小心驾驶"的大牌。
在A区直接提出要求,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,接受者仅占17%。在B区,先提小要求:在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,所有人都照办了。几周后再提出竖牌的要求,结果接受者竟占55%。
这种现象,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向上登,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。
教育孩子也是如此,例如:如果我们要求一个考60分的孩子奋斗2个月考90分,那他可能会认为这个要求天马行空。
我们可以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:如每天晚饭后坚持背10个单词,待他按照要求做了,予以肯定、表扬乃至奖励,然后逐渐提高要求,从而使孩子充满信心,更加积极奋发向上。